Just for Fun

2025年08月04日
10 min read
随想录

消失的日子:

消失了一个月左右,这一月左右都在 Xiaolab 实习,在这实习的尾声里(虽然发布比较迟就是了...),我还是想记录这一段有趣且充实的时光,夹杂着这段时间里的思考。

回家的路上1
回家的路上1


实习:

虽然将其称作“实习”,但就其最初的出发点而言,这只是肖老师的心血来潮——让这些他上课上的连连叹气的本科生来体验一下 🐮🐴 生活,也仅仅是体验,毕竟用他最初的话来讲:“压根就没指望我们能做出什么。”

所以我也是抱着体验的态度来参加这次“实习”。幸运的是,遇到了子一学长,作为一名老字节人,他成功带我们体验了一把“字节实习生“的感觉。每天的日报例会,还有周总结,再加上最后结束时的每个人的一对一交谈。除了没有对齐字节的 OKR 之外,感觉自己真的有在大厂实习的感觉...🥲

回去的路上2
回去的路上2

在这样的状态下,我们最后还是做出了一些小成果。从最开始的做需求评审,写选型文档,再到开发讨论,以及最后的整体测试,可以说是完整体验了一波生产流程。实际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,例如需求文档阅读不仔细导致需要推翻重写,以及前后端沟通同步不及时引起的理解偏差...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很宝贵的经验。

相较于开发本身带来的学习,更为宝贵的是和同组同学的交流。作为一个不太擅长于沟通和看起来就很不好相处(他人语😔)的人,我在大学期间和别人真正合作的时间是很少的。真正经历了一场合作之后,有值得信赖的同伴的感觉还是不错的——最最最为重要的是每天中午都能拼好饭(,成功吃遍了麓山南路😋,可惜我没有手机先吃的记录习惯,一张照片也没留下,不过记忆尚存,下学期还能接着吃。

总而言之,这场实习是过去两年内最棒的一个月。感谢肖老师的心血来潮,也感谢同组的各位和子一学长。


关于博客与记录:

博客对于我而言是一种记录。在阅读了这位博主的博客后,我更加确信这一点。至于记录什么,这就不重要了,可以看到,这个博客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记录,仅仅取决于我某一时刻的状态,以及一篇博客的记述风格也源于我记录它时的心情,也许咬文嚼字,也许只是随意的书写,就像现在。在这片属于我的空间里,我大概是自由的,所以我自由的书写,自由的记录。

中文独立博客是互联网上为数不多纯粹的东西,我也想成为其中的一份子,将自己的记忆留在这里。

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鼓捣博客主题的缘故(比如我),因为一个博客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是属于自己的东西,在构建主题的过程中,也算是一种对于“自我”的探索。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年初时定下了重写博客主题的目标,到现在为止,也算是初步完成了。

在半个月前看了 Ripple 学长非常非常 cool 的 Gamer 主题后,我本来也打算再稍微重写一下这个博客的主题的。但真正坐在屏幕前构思怎么写时,反而动不了手。究其原因我觉得是我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符合我的博客的,像 Ripple 学长本身就是一个 Gamer,所以他在做这个主题时会知道如何去设计,从而让博客成为他自己的表达。于是直到最后,我只是简单地重写了评论组件,将其从原来的 Waline,切换到了 Supabase(不过数据还没迁移,所以可能导致之前的评论显示不正常,之后找个时间补一下,反正评论也不多),使得整个博客成为了一个简单的全栈型应用,整体设计依旧保持简约,以后真正有了想法再做更改。

如何表达自己还会是我今后探索的一个侧重点,无论是与他人沟通,还是与自己沟通,抑或是和 llm 交流,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,从写博客的人转变为写自己的人。

我会继续记录下去的。


未来的计划:

也是到了规划未来的年纪了,博客未来估计的更新也会趋向于记录学习方面(?,其实我也不确定,但我感觉是的,反正如上面所说,取决于我某一时段的心情),所以我列出了未来两年想要去了解的东西,让我能去混口饭吃🥹,希望两年后能做到吧。

  • go
  • rust
  • k8s 以及云原生相关方面的开发
  • ai 等的一系列知识(这个就比较宽泛了,大概率也是做应用层,到时候看吧)

我还是很想去拥抱这个时代,无论怎样,我不愿意自己过一个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人生。


Just for Fun : )

众所周知,人们被热情驱使的时候,就能把工作做到最好。要是他们享受工作的乐趣,更是如此。

学习也许真的可以是一件纯粹的事。由于我非常喜欢的一位 up 主原子能的推荐,在这个月零碎的时间里,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 Linus 的传记——Just For Fun

Just for Fun: The Story of an Accidental Revolutionary
Just for Fun: The Story of an Accidental Revolutionary

传记本身称得上平平无奇,没有华丽的词藻,像是小学生的流水账,但是在看够了那些“传统”的名人传记后,读起来反而清新不少。至少在传记里,Linus 不是神,没有什么宿命般天才般的称谓和举动,就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程序员一样,过着上班写代码的人生,所做的一切正如他自己所言:“Just for Fun。"

我觉得这就是学习本身所需要的,但这正好是我们的教育所缺乏的。与其被一些不知道有什么用以及不感兴趣的东西搞得晕头转向,丧失了对于学习兴趣时,不如问问自己这样真的开心吗,为什么不去尝试些有趣有意思的东西呢?

让我再次引用王小波在《沉默的大多数》中谈到的:

我活在世上,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,遇见些有趣的事。倘能如我所愿,我的一生就算成功。为此也要去论是非,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,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。我开始得太晚了,很可能做不成什么,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,所以就有了这本书——为我自己,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。

我开始的不算太晚,但我还是想申明自己的态度,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。

Just for Fun : ) !

留下你的想法 💬